朱棣勐地坐正了身体,看向朱瞻圭道:“小崽子,你可想清楚了,这决定一旦下了,你知道你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吗?”</p>
朱瞻圭认真的点了点头。</p>
“我知道,新学会对儒门造成巨大的冲击,为了防止被取代,儒门会倾尽全力的打压新学。甚至为了防止新学崛起,我这个提议者,他们也会想尽任何办法,让我彻底的倒台。”</p>
“既然你知道要面临的风险,那为什么还要选择这样做?”</p>
朱瞻圭抬头看向朱棣。</p>
“爷爷,儒门的势力太大了,上到三省六部,下到县令师爷,都是儒门弟子。灭掉一个孔家,对他们而言,根本算不到什么。只要他们的根还在,他们会一直屹立不倒。”</p>
“朝堂之上,某个势力过于庞大,对于朝堂而言是件好事,毕竟这样办事效率加快了。”</p>
“可对于君主而言,一势力过于庞大就不是什么好事了?”</p>
“现在朝堂上,有武将勋贵牵扯着他们,他们还会收敛一些。”</p>
“可是战争早晚有一天会打完的,一旦打完了,武将勋贵集团的势力就会急速的萎缩,而官集团的势力会越来越庞大。”</p>
“甚至某天,武将勋贵集团在战争中大败,那帮官们会毫不犹豫的借机会一举掌握朝堂。”</p>
“如果咱们后面的皇帝,都是像太爷爷和您这样英明决断的,官集团就算庞大了也能压制住。”</p>
“可要万一出现一两个废物,朝堂风向,就极速像宋朝那样转变,变成了贵武贱。”</p>
“毕竟在那些官的心目中,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,才是最完美的制度。”</p>
“宋朝是什么结果?您老人家心里比我都清楚。”</p>
“甚至再夸张点,掌控整个朝堂的官,对某个皇帝不满意了,他们甚至可以直接换皇帝。”</p>
“手法也十分简单,比如说落个水,染个风寒。”</p>
“以后那些在后宫养大的皇帝,被酒色掏空身子,随便动点手段都能要了他们的命。”</p>
朱棣脸色越来越阴沉。</p>
朱瞻圭说的这些话,如果换个人来说,朱棣会毫不犹豫的把说这话的人拉出去砍了。</p>
这话不是在诅咒大明朝会跟宋朝一样走向灭亡吗?</p>
可惜说这话的是他孙子,还是他最欣赏的继承人。</p>
甚至他心中也是认同朱瞻圭这话。</p>
这天下哪有什么万世的王朝。</p>
上到朱元章下到朱棣,从来都没有想过大明朝会万世永存。</p>
朱棣整天这么忙活,为的就是想让大明朝覆灭的时间,来的晚一些。</p>
官势力将来会越来越庞大,甚至掌控朝堂,这个说法朱棣是十分肯定的。</p>
没办法,一个国家不能一直战争下去,早晚会有和平的那一天。</p>
没有了仗打。</p>
武将的影响力就会一点一点的被削弱,官的控制力会一点一点的加强。</p>
此消彼长下来,随着老一辈的武将离世,没有经历过战争,没什么朝堂经验的新将领,会慢慢的被官压着打。</p>
一但武将集团处于势弱状态,掌控欲极强的官,就会把手伸向军队。</p>
官会打仗吗?</p>
朱棣不可否认,从古至今有不少人也是带兵打仗的好手,可这只是少数。</p>
绝大部分还是一群纸上谈兵酒囊饭袋之辈。</p>
想了许久,朱棣看着朱瞻圭问道:</p>
“你打算恢复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。”</p>
朱瞻圭连忙摇头。</p>
百家争鸣,开什么玩笑?</p>
明朝真要搞百家争鸣,内部争斗都能把精力全部耗光了。</p>
百家争鸣确实能让化大兴!</p>
可对于朝廷而言,就不是什么好事了。</p>
一个朝堂上,有几十上百个思想势力,这他娘的每天也不用干正事了,天天听他们吵架弹劾吧!</p>
好比西方的议会,不就是因为观念不同,天天干架骂娘吗。</p>
“爷爷,百家争鸣是绝对不行的,要是真搞成这样了,那朝堂还不成了菜市场了。”</p>
“我的想法是重新培养一个人势力,让他们跟儒门站对台,就算将来有一天,武将勋贵集团没落了,新学派势力也能牵制住儒门势力。”</p>
“当然了,万事没有绝对。有了新势力,不代表着大明就能万世永存了。我所做的这一切,目的就是想让大明朝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。如果能有一个中兴之主出现,说不准还能涅磐重生,如果没有的话,那只能怨咱们老朱家时运不济了!”</p>
朱棣微微颔首。</p>
两人的想法其实都是一样,所做的一切努力,就是想给将来的大明朝拖延一些时间。</p>
“你打算怎么做?”</p>
朱棣想听听朱瞻圭的规划,看能不能行得通,如果不行的话,他会毫不犹豫的拒绝。</p>
相比于未来的大明朝延续时间,他还是更希望这个孙子能够平安的登上皇位,然后再大刀阔斧的改革。</p>
朱瞻圭接过小鼻涕拿来纸墨笔砚,一边写一边为朱棣讲解道:“我的想法是,在各州县创立新学校。当然了,不是太爷爷那种,还叫儒家的人过来叫学生。而是找一批人开始教授新学,书籍资料是我从那里搞到的。”</p>
朱棣自然明白那里是哪里。</p>